深切缅怀黄旭华院士
追忆悼念
首期旭华班全体同学:继承黄旭华学长遗志,坚定与国同行理想,努力成为服务于新时代海洋强国建设的拔尖创新人才
时间:2025-02-10 点击量:503

船建2411强基旭华班学生   崔寒越、黄乙展

船建2412强基旭华班学生   王钰超

闵行校区的晨风裹挟着寒意,旭华路旁的白菊静默如雪。惊闻黄旭华学长与世长辞,长河呜咽,山海同悲。当我们以颤抖的手写下这行文字时,黄浦江的波涛仿佛也浸染着不尽的哀思。作为学院强基旭华班的首期学子,我们曾无数次在晨光熹微时凝望木兰船建大楼前黄旭华学长手书的“be365体育平台”,却从未想过会在这样沉重的时刻与先生作别。

黄旭华学长用一生诠释了“深潜人生”的真谛——无声处守护家国,静默中铸就丰碑。他的离去,是交大之恸,更是民族之殇,但他的精神与嘱托,早已融入了这片土地的血脉,指引着我们前行的方向。

在我们年幼之时,黄老的故事便在耳畔不断回响。2014年黄老被评为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你的人生,正如深海中的潜艇,无声,但有无穷的力量。”为中国核潜艇事业隐姓埋名三十载的故事是我们成长道路上的共同记忆。在学业繁重、充满迷茫的高中阶段,读罢《赫赫而无名的人生》,我们从中汲取的是一种纯粹的力量,黄旭华院士的精神,如黑夜中的照明灯,为我们指引着前进的方向。没有先进的设备,没有充足的资料,却凭借着对国家的热爱和对科学的执着,带领团队创造了中国核潜艇事业的奇迹。追随黄老的足迹,成为开创国家和民族伟业践行者的信念在那时开始生根发芽。

2024年夏天,我们从祖国各地相聚东海之滨,在强基计划考核中共同将“旭华班”作为自己的专业选择,以旭华为名开启求学之路。填报志愿时,招生简章上“造大国重器,育国家栋梁”这句话让我们印象深刻,而黄老的事迹就像灯塔般指引着我们——那位在深海中埋头研究三十年的核潜艇专家,那位把毕生心血都献给国防事业的科学家。当时只觉得这个专业名字充满理想色彩,直到在学院展厅看见先生那张写着“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的照片,才明白这个选择意味着什么——这是我们要用一辈子来践行的承诺。

初入交大,我们在军训、校史、院史学习和实验室参观过程中,不断重温黄老隐姓埋名的经历,突然开始明白“旭华班”承载着学校、社会对我们非一般的期待。当老师带我们参观国家重点实验室,当老教授讲解钱学森馆里珍藏的图纸,当课堂推导的公式和黄老当年的计算数据完全吻合,我们终于理解了“强基计划”的真正意义——这是要把知识写在祖国大地上,要把青春融入国家需要中。那些曾经觉得枯燥的理论课,现在都变得格外有意义,因为我们知道,这些知识都是黄老和前辈们用毕生心血积累下来的宝贵财富。

现在从图书馆望向东海,海风仿佛也在低声哭泣。我们渐渐明白,培养方案里那些艰深的课程,实验室里不灭的灯光,笔记本上密密麻麻的推导,都是在延续先生未竟的事业。曾经难以望其项背的《弹性力学》《流体动力学》,现在都成了与黄老对话的方式——那些潜艇模型时刻提醒我们:课本上的每个公式,都是保卫国家的基石。每次在实验室精心做实验,每次在图书馆查阅资料,每堂专业课程的全情投入,我们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向黄老致敬。

今夜,致远湖畔的灯光依然闪烁,曾指引我们的灯塔静静伏卧于深海。请黄旭华学长放心,强基旭华班的同学们将敬遵您的教诲,将个人理想紧密结合到国家需求中去。深入钻研船舶与海洋工程领域的前沿技术,关注国家在海洋开发、深海探测、国防建设等方面的重大战略需求。我们立志通过参与科研项目、学术交流与实践活动,不断提升自身专业素养,努力攻克关键技术难题,为国家的海洋强国战略和国防现代化建设贡献青年力量。

在当今时代,新一轮技术和产业革命正在蓬勃兴起,船舶与海洋工程领域也面临着智能化、绿色化、深海化等多方面的变革。作为强基旭华班的学生,我们深知自己不仅要继承黄旭华学长的精神,更要适应时代的发展,勇于创新,成为卓越工程科技人才。我们将努力拓宽知识面,学习跨学科的前沿知识与技能,掌握人工智能、大数据、新能源等新兴领域的知识,培养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通过参与科研项目、企业实习和国际交流,我们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断提升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我们相信,只有不断创新,才能在未来的科研与工作中脱颖而出,为国家的科技进步贡献力量。

此去深海万里,终有群鲸相随。作为首期强基旭华班的学生,我们深感责任重大,使命光荣。黄旭华学长的精神将永远激励着我们,让我们在学习与科研的道路上勇攀高峰,砥砺前行。我们将铭记学长的教诲,继承和发扬黄旭华精神,努力成为新时代的卓越工程科技人才,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

 


版权所有 © 2023 be365体育平台
地址:上海市闵行区东川路800号

沪交ICP备05053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