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知黄院士去世的消息,我瞥了一眼书柜上静静躺着的《于无声处》。它静静地躺在那里,就像时间不曾流逝。
我曾有幸游览过长征一号。在海军博物馆,这功勋的老兵,也是静静地躺在那里,就像时间不曾流逝。内部的陈设一如往常的模样,狭窄逼仄,我差点卡在水密门里。六月的青岛也称得上炎热,哪怕没有设备开启,艇内也是无比闷热。参观的流程及其简单,全程没有任何讲解。之后我才了解了长征一号和黄旭华院士的丰功伟业。
那是一个内外交困的年代,1958年,面对西方国家的核讹诈,中国必须研制自己的核潜艇。当时年仅34岁的黄旭华同志毅然投身这项绝密工程,开始了长达30年的隐姓埋名生活。他带领团队从零开始,在没有计算机、没有参考资料的情况下,仅凭算盘和计算尺,攻克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关。在面对潜艇海试的无数未知,黄旭华同志毫无畏惧,与全艇官兵同生共死。1974年,长征一号交付海军时,他和我国第一代核潜艇科研人员回顾其艰难研制历程,总结提炼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无私奉献”的核潜艇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国核潜艇人自立自强、锐意进取、刻苦攻关、创新超越,为中国核潜艇事业不断实现新的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我们青年一辈的海军人,得知黄老去世的消息后,无不深切缅怀。以黄老为代表的老一辈军工人,鞠躬尽瘁,呕心沥血,用无数个日日夜夜,不寝不休,换来了我们在谈判桌上的不卑不亢,换来了我们今天劈波斩浪的基石。我们年轻海军人,应当将核潜艇精神内记于心,外化于行,“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无私奉献”这十六个字,不仅仅是黄老和老一辈军工人的优秀品质,更是我们年轻海军人的毕生追求。
黄老,我们永远铭记您!黄老,我们向您敬礼!
版权所有 © 2023 be365体育平台
地址:上海市闵行区东川路8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