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专题专栏
张健

建标 筑信 学思
作者:学院新闻网  日期:2012-10-25  来源:学者声音  阅读:7590

       [编者按] 继2011年上半年推出“身边的感动”系列报道受到广泛好评后,从2011年10月起,我们推出了新栏目“学者笔谈”。本栏目将陆续推出一批我校有影响的学者,重点展示他们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和文化传承与创新等方面的观点和见解、思路和做法及理论和实践,旨在弘扬科学精神,激荡人文情怀,回归学术本位,浓郁学术气象,全面提升交大学术的影响力和传播力。 

  

       ■ 没有慎重、长远的目标和追求,得过且过,脚踩西瓜皮,走到哪滑到哪,必将一事无成。

 

  ■ 信息化社会, 缺乏的不是信息而是衡量信息的尺度标准。今天的教育比灌输知识更重要的是传授判别是非、分辨良莠的独立思考能力。人云亦云、随波逐流,必会迷失了方向、丢掉了自己。

 

  ■ 坚定信念,抵抗住诱惑、忍得住寂寞,不要让眼前的蝇头小利蒙蔽了眼睛。为既定的目标尽心尽力了,人生就没有虚度。

 

  ■ 没有理论的支撑就没有好的设计。“创新”必须符合客观规律、不是简单的“求异”, 更不能一味靠吸引眼球博取关注。

 

\"\" 

 

       感谢“学者笔谈”的约稿,使我能停下一段匆匆的脚步,静下心来回顾与思考一下走过的建筑之路。从1982年踏入建筑学的门槛,到今年恰是我的建筑生涯30年,也是回国创立交大建筑学系10年整。多年的国内外教育经历,使我有了点滴体会和感悟。

  

       坚定信念,别让眼前的利益蒙蔽了眼睛

 

       1981年,17岁的我经历了人生道路上的“滑铁卢”。那年的全国统一高考,仅以一分之差,和自己理想的大学失之交臂。身为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的父母对我说:“只要你尽力了,就不会后悔。”这句话一直深深地影响着我,让我做任何事都要求自己全力以赴。冷静下来后,下定决心:上补习班,明年再考!功夫不负有心人,第二年终于如愿以偿。从小酷爱绘画的我,进入了既有理性思考又有艺术浪漫的建筑学专业。至今,与建筑学已结下了30年不解之缘。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是我最喜欢的一句话。后来我也经常和学生说:不经风雨、难见彩虹。人的一生不可能一帆风顺,挫折、磨难面前必须坚定信念、百折不饶、永不言弃。当然,付出不一定都有回报,但不付出永远不可能有结果。一个人的能力有高低,但从自己手里出去的活,首先要让自己满意、尽自己最大的努力!

  

       1993年申请失败、第二年再次申请,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我获得了日本最高的国家奖学金。当时留校任教已八年又刚刚被任命为当时系里人数最多的教研室副主任和党支部书记;设计领域也刚刚完成作为亚洲冬季运动开幕式主会场的“综合体育馆”的施工图设计,许多设计单位和开发商主动地纷至沓来“先付费,后设计”。设计费即使在物价飞涨的今天也算是不低的了。对于刚刚30岁的我来说,确实有着巨大的诱惑,出国还是留在国内干也犹豫彷徨过。有时候,好事也让人难以选择。在综合分析、权衡利弊后,1994年作为国费留学生赴日本国立名古屋工业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当时有些像我一样拿着最高奖学金的博士生看到别的自费留学生打工赚钱,也舍弃宝贵的研究时间跑出去打工,结果到毕业时,十多个同时入学的博士生中只有我们6个人按时获得了博士学位。那些延期毕业的博士生,不仅没有了国费奖学金,而且还要支付高昂的学费,实在是得不偿失。这件事更坚定了我的想法:看问题要长远,分清主次,不能短视。其实每个人聪明程度不相上下,关键在于思想观念,应抵抗住诱惑、耐得住寂寞,坚定信念。千万不要随波逐流,让眼前的蝇头小利蒙蔽了眼睛,模糊了既定目标。

  

       怀抱理想,别仅以待遇高低决定未来

  

       1999年我有幸作为“海外百名博士代表”,回国参加由中央统战部、人事部和科技部联合组织的创新周时,接到了包括多所国内具有建筑学博士点的重点高校等单位提出的邀请。经过严格评审,几乎同时拿到了教授的聘书以及其中几所高校提供的住房和科研启动费承诺书。后来,在诺贝尔奖获得者野依良治教授的办公室,他谈了自己的看法:“你应趁年轻有所作为。作为世界知名的学院,虽然建筑学科起步晚,可能要付出更多辛苦,但发展潜力大,更能提供展示的舞台”。信任是最宝贵的!在交大徐汇校区的校长办公室,领导的殷切期望更加激发了我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于是,我毅然决然地决定回国到学院干一番有意义的事业。每个有追求的人都应怀抱理想、力求精彩,而不是仅仅凭暂时的工资和待遇高低去决定自己的未来。

  

       很多高年级的学生找我谈心,征求我对他们人生走向的建议:“是出国好还是留在国内好?”“是读研好还是工作好?”“是考公务员好还是到设计单位好?”其实,事情都有利弊,关键是看你的取舍。我有自己的判断方法:首先将自身特质和客观条件等因素的利弊列表以对勾和差来评价;然后综合比较,根据发展目标来做出当时最能发挥特长、规避所短的优化选择;最后经再三权衡,一旦慎重决定,就坚定不移地走下去、绝不轻易动摇!我认为:坚定和固执的区别就在于当初的目标定位是否慎重、最佳。

  

       “强校新专业”的发展思路

  

       2002年,刚满38岁的我作为当时学校为数不多的年轻教授和学科带头人,满怀激情和雄心从日本来到交大,就像一只不知疲倦的陀螺,将没来得及打开的托运来20多箱的书和行李丢在仅1室半的门厅里整整3个多月。在作为总设计师主持并完成了黄浦江两岸综合开发第一个实施工程的上海财富广场景观设计后,立即就开始了建筑学系的筹备和发展的工作。如何让建筑学科在上海交大快速发展成为我日思夜想的课题。千头万绪,首先必须慎重、理性、科学地明确学科长远发展目标。否则没有追求、势必短期效应、急功近利、朝令夕改、走到哪滑到哪,必将一事无成。我们没有时间走弯路,更经不起失败的反复。在建筑学这个具有悠久历史的传统学科中,尽管我校建筑学科起步晚、底子薄、积淀少;但是,上海地域和我校宽厚的学科平台等是发展的难得优势。必须充分发挥自身优势、走交大特色建筑学科之路。

  

       国内8年、国外8年的建筑教育和科研设计经历使我对我国和国际的建筑学科有了比较和感悟。在重点调查、综合分析了国外(美国、欧洲、日本等发达国家)一流的综合类大学Harvard University、Yale University、University of Cambridge、东京大学等和国内清华大学等建筑学科成功办学经验的基础上,概括出我校建筑学科特有的发展思路:“立足于高起点、通过宽口径的教育途径、培养高素质的建设人才”; “一心两点”(“以学科建设为中心,‘交叉’和‘国际’为特点”),“请进来、派出去、联起来”,建设具有交大特色和国际水准的建筑学专业学科。

  

       该发展思路受到了校院的充分肯定并得到了全系的支持,一直贯彻至今。2002年9月在全国建筑学院长会上做了系统的介绍,引起广泛关注,全国建筑教育专家、院士认为是对“强校新专业”同类大学很好的发展思路。

  

       价值体现,无怨无悔

  

       万事开头难。教学大纲的修订、办学场地的集中、建筑学学位、学科点的建设等等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发展思路有了,必须有抓手。经过无数次的对比分析、权衡利弊,认为:首先要通过由国务院学位办、教育部、建设部联合进行的全国建筑学教育评估。评估是进入一流建筑学科的必经之路。根据“堪培拉协议”:通过评估的中国建筑学教育和国际建筑学教育得到互认,处于同一平台。只有通过专业评估才能得到国家的办学认可,也才能与国际接轨。

  

       意义重大,困难重重!由于是从无到有的开创性工作,评估工作更是涉及学科建设的方方面面。既然是作为全国著名的学院参加评估,必须确保顺利通过。压力之大可想而知!为此,召开全系大会反复听取大家的意见和建议,并赴京到建设部详细了解评估的具体内容和程序。在全系同事的一致支持下,对照评估内容对各种困难做了充分的分析后,多次在校院会上汇报并提出评估对建筑学科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论证,立下了“军令状”。经过1年9个月没有一天休息日的夜以继日的艰苦工作,凝结着校院领导和全体师生心血的全国评估以当时“全国最好的自评报告、优异的成绩”圆满成功!“使我校从此拥有了建筑学学位授予权”。惠及了所有建筑学系本科毕业生:出国的毕业生得到了国际互认;国内就职、深造的毕业生拥有了更高的起点,报考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亦可比工学学士学位的毕业生节省整整2年时间。国家规定必须以连续四年的学科工作作为评估的依据。我校从2002年按发展思路开始全面建设到2006年刚满四年,以最短的时间首次参加并通过评估。还有什么能比为学生创造更好前程的条件而感到最幸福的呢!

  

       2002年筹备、2004年5月13日学校正式批复成立建筑学系至今,两次通过全国专业评估;拥有了齐全的建筑学一级学科:建筑设计及其理论、建筑历史与理论及历史建筑保护、建筑技术科学、城市设计及其理论、室内设计及其理论以及城市规划方向;在全国建筑学科的综合排名实现了跨越发展,进入240余所建筑学科的领先行列:2009年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的全国建筑学科综合排名中,我校建筑学排名快速上升为第13位(11、12空缺,比第10位差1分); 2010年5月,以全国高等学校建筑学专业教育评估委员会主任为组长的专家组指出:“交大建筑学专业立足‘高起点’,以‘交叉性’和‘国际化’为特色,充分发挥综合性大学的优势,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建筑学系从无到有、由小至大的一切成绩都是校院各级领导和全系师生共同努力下取得的。作为这个集体的一员,即使在父亲身患晚期癌症直至去世,也没有影响迎接全国评估和学科点的申报工作。虽然能力有限,但能无怨无悔地在38~48岁人生充满精力和活力的最宝贵时光,为自己所珍爱的交大建筑学科发展贡献全部微薄之力而感到由衷的自豪!这种幸福感是任何物质都不能媲美的。 

  

       建筑师既要有高超的技能,更应有深邃的思想

  

        科学巨星钱学森先生从系统科学的全局把建筑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大部门并列,作为第11大部门列入了现代科学技术体系,对其在人类文化中的作用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大规模的城乡建设和信息化社会的快速发展,为建筑学带来了难得机遇,同时也赋予我们必须承担的重大社会责任。当今社会的浮躁带来的学术急功近利,侵袭着建筑学人,也混乱着我们的分辨能力。风靡全球的各种建筑思潮 (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解构主义、欧陆风、极简主义等等)不断涌现,令人眼花缭乱。信息社会,缺乏的不是信息而是衡量信息的标准。如果缺乏明晰的思路和判断标准,人云亦云,则设计会盲目,造成大的失误和损失,设计精品则更无从谈起。

  

       钱老说:“我觉得要解决当前复杂的城市问题,首先要明确一个指导思想——理论。实践是要在理论指导下。”没有理论的支撑就没有好的设计。我翻译过被称为建筑界“诺贝尔奖”的普立兹克建筑奖获得者安藤忠雄(Tadao Ando )的《连战连败》。他在成名前没有设计过大型的建筑,但他创造性地融合东方美学和西方建筑理论,提出“情感本位空间”概念,为传统建筑设计带来划时代的启迪,使他成为世界建筑大师。

  

       建筑师和设计师既要有高超的技能,更应有深邃的思想。创新尤其是理念的创新是设计的灵魂,是其与工匠的区别点。创新应是在传承的基础上,环境、功能、文化、美观、技术、经济等诸因素多元共生,并在某环节形成突出的综合创新,是理性与浪漫的交织。“建筑是科学的艺术,也是艺术的科学。”世界建筑师大会通过的“华沙宣言”就曾明确指出:“建筑学是为人类建立生活环境的综合艺术和科学。”普立兹克建筑奖的另一位获得者汤姆•梅恩 (Tom Mayne)也说:“我永远是受限制的,只是程度上或多或少,这不可避免。”所以,“创新”必须符合客观规律、不是简单的“求异”,更不能一味靠吸引眼球博取关注。

  

       30年的国内外建筑生涯,使我对建筑学科的发展有了自身的思考 ,提出了有关建筑创新的两个观点: 

  

       一、当代建筑创作“三重三轻” 的误区:1.“重形式、轻功能”,2.“重艺术、轻技术”,3.“重表现、轻内容”。应避免不顾建筑类型片面强调所谓“形式”、“艺术”和“表现”。分析了误区产生的原因:1.官员的急功近利,2.业主的商业炒作, 3.建筑师的哗众取宠。避免误区的方法:建筑师应以客观、冷静和科学的评价体系:1.影响官员,2.引导业主,3.完善自我。

  

       二、当代建筑设计创新的特征:1.“建筑景观化”:建筑本身应与景观环境相融合 。2.“功能多元化”:设计应为未来的空间发展提供尽可能多的可变性。3.“空间立体化”:不仅竖向空间,在室内、外空间的过渡方面也可采取“灰空间”意境。

  

       上述的观点在 “当代中国建筑创作论坛”等国内外学术会上作了演讲、交流,引起同行们的共鸣。多年来将此设计观贯穿本科和研究生教学第一线,学生们说:“掌握了学习方法,事半功倍”、“学到很多有用的东西,收益匪浅”。从指导学生获国际权威赛事ACSA国际大学生建筑设计竞赛第四名,实现了我校国际建筑竞赛零的突破;到釜山国际建筑设计工作坊BIADW唯一的一等奖等,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总之,思路决定道路。除了要建立目标和坚守信念,还要有明晰的思维。和知识同样重要的是,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建筑观,提高辨别是非、分辨良莠的独立思考能力。学术这样,人生亦如此。

  

       学者小传

  

       张健,be365体育平台教授,博导,日本国立名古屋工业大学博士。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建筑学系主任,建筑设计及景观环境研究所所长。世界华人建筑师协会(WACA)理事兼数码建筑学术委员会主任,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评审专家,上海市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上海市景观学会副理事长,首届上海市绿色环保倡导人物,钱学森图书馆筹委会委员,Journal of Asian Architecture and Building Engineering编委等。作为中国建筑学会代表团6名成员之一,出席亚洲建筑师协会(ARCASIA)第30届理事会和建筑论坛。

  

       国内外杂志及国际会议学术论文70余篇,专译编著9本;主持国家建设部重点和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等多项科研项目,完成建筑景观设计60余项, 其中18项已竣工。代表作: 第三届亚洲冬季运动会综合体育馆、丰田汽车东京展示厅、两面针有限公司总部建筑设计、上海财富广场景观设计、学院徐汇校区总体规划及钱学森图书馆选址等、EXPO 14世界园艺博览会Seven-Eleven馆概念设计等。策划主持“建筑大师交大行名家讲坛”。

  

       指导的研究生获共青团中央、全国学联颁发的“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上海市优秀毕业研究生”,“学院校长奖”等称号。指导学生获ACSA国际大学生建筑设计竞赛奖第4名,全国大学生建筑设计竞赛方案竞赛优秀奖等。学院学生社团优秀指导教师,学院优秀共产党员等。

 

版权所有 © 2023 be365体育平台(中国)官方网站下载官方版 - IOS/安卓版 沪交ICP备05053   流量统计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