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新华网】上海交大陆邵明教授:未来城镇化不要让乡愁变“乡痛”
日期:2016-01-04  来源:媒体聚焦  阅读:3103

  新华网上海12月31日电(记者郭敬丹)你的乡愁,在何处安放?学院城镇空间文化与科学研究所近日的阶段性研究成果表明,乡愁具有“时空意象”,日常生活空间、邻里空间以及自然“微环境”都承载了人们心中的乡愁。城镇化建设应关注乡愁,并进一步实现城市的“人文复兴”。

  对1912年至2014年一百余年间的6700多篇以“乡愁”为主题词的文献进行全文检索后,研究人员得出了这样一个观点:“国人对于乡愁已有一个基本共识,它首先是一种对‘故乡’这一‘地理空间’的情感,其次是对家乡的一种记忆与期望。”

  学院城镇空间文化与科学研究所所长陆邵明教授说,乡愁隐含了一种“美学思辨”,人们带着乡愁追寻自我生存与生命意义、追寻诗意栖居的精神家园。

  研究认为,乡愁的空间意象存在于三种维度,日常生活空间、邻里空间和自然微环境。也就是说,桥、道路、井、街、庭院、广场、码头等公共空间,家乡的水、山、花、树、虫鸣等自然场景,都是乡愁的空间意象。

  “关注乡愁实质上是体现了一种人文主义思想。但目前,我国城镇化进程中,现代化物质建设与社会情感、文化乡愁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凸显。”陆邵明直言,“人居环境普遍存在缺乏人文品质、地域特色与文化认同的现象,进而导致文化衰落感、失去整体感、丧失归属感、失去个人亲切感。这些现象的背后,是文化建设的缺位、对人文精神的忽视。”

  日前召开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阐释了城市文化:要留住城市特有的地域环境、文化特色、建筑风格等“基因”。

  “城镇化进程中不能盲目建设、破坏城市记忆,而是要多一些理性思辨与人文思考,为老百姓留住‘乡愁’,为子孙后代构建诗意栖居。”陆邵明表示。

  总结国内外发展历程,陆邵明等专家提出了城市“人文复兴”内涵所包括的3个层面:关注个体、普通群体的情感;关注人与社会的关系;关注人与环境的关系。而这也是乡愁的时空意象所映射的3个方面。

  研究分析认为,从个体角度来说,关注乡愁就是要让城镇空间的建设获得大众群体的情感认同。陆邵明解释道:“要保护传承好城市当中的记忆场所,避免地方记忆的‘断层’甚至消失。另外,也要结合未来的生活需求,塑造高品质的人居环境,让这些场所在未来历经时间的洗礼还能唤起美好记忆。”

  从人与社会的和谐关系来看,需要重点构建公共空间的集体记忆。如学校、博物馆、剧院等。此外,还应分类分级保护公共空间特有的文化基因,包括地名、特色商铺、有故事的建筑等,并积极构建邻里空间的“可识别性”——让人们能够直观地认知、感知往日的生活故事,促进社区居民彼此之间建立起社会纽带,唤起文化乡愁的构建与情感共鸣。

  而从人居环境来看,乡愁意象中的一草一木蕴含着人与自然小环境的关系,因此要实现城镇的人文复兴,必须要考虑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维系与塑造。陆邵明指出,“这体现了人对生存条件与生命价值的尊重。”

  “总之,未来的城镇化不是让‘乡愁’变成‘乡痛’,而应关注如何让乡愁变得更美,这也是每一位中国人的家园梦。”陆邵明说。

  

        来源:新华网

  原标题:未来城镇化不要让乡愁变“乡痛”——专家谈城市记忆保护

 

版权所有 © 2023 be365体育平台(中国)官方网站下载官方版 - IOS/安卓版 沪交ICP备05053   流量统计

Baidu
sogou